本站訊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支撐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12月4日,由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和中石化董事長馬永生院士共同負責的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大變局下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中期研討與推進會以線上方式召開。
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王振海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工程院二局副局長丁養兵、教育處(綜合處)一級調研員王曉俊,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主任范唯、副主任周愛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處處長高東鋒,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企干一局二級調研員高國慶等領導出席會議。該項目下設9個課題組,由56位院士共同參加。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院士、同濟大學朱合華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校長徐惠彬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朱高峰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陳十一院士、清華大學王玉明院士分別牽頭的9個課題近150名專家學者線上參會。會議以“聚焦卓越工程師培養,推動中國式工程教育治理現代化”為主題,由中國工程院、教育部指導,天津大學主辦。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鄭剛主持會議。
王振海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工程院、教育部及相關部委高度重視項目研究進展,目前項目推進工作扎實有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他對項目后續推進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注重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與項目實施充分結合,深化研究過程,將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融入到項目研究中。二是要注重聚焦工程教育新發展趨勢,進一步加強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研究,以實際需要為導向,統籌做好“加法”“減法”,持續推動工程教育改革發展。三是要注重項目研究成果落地應用,做好國家決策咨詢保障,服務高校、企業改革發展,通過建立優秀成果發布機制,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加快形成好的觀念、好的生源、好的教材。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顧佩華介紹了項目整體推進情況和階段性進展?!爸袊こ探逃卫眢w系政策模型研究”“大機械類專業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大電類專業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大化工類專業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大土建類專業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學生工程實踐體制機制研究”“工科教師培養與評價研究”“工程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與實踐研究”“與工程教育相銜接的工程師治理體系研究”9個課題組分別介紹了課題研究進展和推進計劃。天津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閆廣芬介紹了項目研究報告框架和工作計劃,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高等教育專業認證與專項評估處處長趙自強介紹了項目推進計劃與工作建議。
與會院士、專家圍繞后續項目推進重點提出了具體工作建議。王成山院士強調了學科交叉融合、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建議進一步泛化拓展現有研究問題。譚天偉院士建議,要將研究問題具體化,注重凝練出更多可操作、可實踐、針對性強的政策建議。王玉明院士建議,下一步研究工作應注重歸納總結,要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成熟做法吸納到項目研究中。朱高峰院士表示,項目研究要把握好普遍存在的重虛輕實、重研輕用、重尖輕普、重教輕學等問題,更加聚焦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研究,建議推動成立全國性的工程師協會。項目共同負責人馬永生院士建議,要推動高校與企業的深度交流互動,深入訪談深耕一線的卓越工程師,提出政策建議要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項目共同負責人林忠欽院士建議,要在研究報告中融入關于加強大學和企業之間合作的相關分析,重點關注生源、師資建設、大學教材等工程師培養、工程教育領域面臨的難題。
金東寒代表項目組作會議總結。他首先感謝中國工程院、教育部對項目的關心幫助和大力支持。他表示,本項目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貫徹落實,也是進一步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他強調,一是要加強統籌協調,形成項目研究合力。各課題組既要各司其職,抓好各自課題的高質量推進,也要團結協作,加強互學互鑒和溝通交流。項目協調組要繼續加強校內課題組與校外課題組之間的協同,代表項目組做好與工程院、教育部、國資委和其它有關政府部門、行業產業的協同,提供好服務保障。二是要進一步注重研究成效,注重創新性、系統性、操作性、多元性,對標國家重大決策部署持續攻堅,回應行業產業熱切期盼,扎實推進咨詢項目,用實實在在的研究成果為推進中國式工程教育治理現代化、建設工程教育強國貢獻智慧。
據悉,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大變局下工程教育治理體系研究”,是繼1996年張維院士與朱高峰院士牽頭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迎接21世紀的挑戰》、2006年潘云海院士和周濟院士牽頭的《走向創新——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綜合報告》后,針對工程教育與工業界脫節、學生工程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工科畢業生不能滿足國家創新發展需要等問題,開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咨詢項目。6月23日,項目啟動會順利舉行。在中國工程院、教育部、國資委等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各課題組深入各個領域,面向資深專家、院士、大學校長、工學院院長、工科一線教師、企業、工業園區和行業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調研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劉延俊 張佳麗)